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校理工融合与科技创新能力,2018年9月,学校将原冶金工程学院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与理学院的应用化学专业整合组建,成立化学与化工学院。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厚德博学、创新致远”的办学理念,立足国家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重大需求,聚焦化学、化工与环境交叉融合方向,致力于建设具有显著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学院。
学院现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源自冶金工程学院有色金属冶金教研室;应用化学专业起源于1956年建校初期的化学教研组,于2001年开始招生,办学底蕴深厚。其中,应用化学专业于2020年获批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在环境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环境化学二级学科博士点。近年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连续三年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化学工程学科连续五年入选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学院现有在校生800余人,其中研究生272人,本科生550余人,累计培养毕业生1400余人,为地方经济和能源化工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
学院拥有一支以高学历、高素质、高潜力为特征的教学科研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78名,多位专任教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化学化工等学科名校。其中,教授13名(二级教授6名、三级教授4名),副教授35名,柔性引进国家级人才3名。目前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00%,副高以上职称占比达70 %,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超65%,非本校毕业教师占比达77%,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梯队完善。多位教师入选教育部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三秦英才引进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通过率先开展“课堂革命”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学”试点,学院构建了“多导师制”与“科研反哺教学”的有效机制,将前沿科研成果深度融入教学实践。同时,依托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省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平台,持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系列改革举措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2024级毕业生升学率最高超过54%。近年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陕西省一流课程2门、省级教改项目2项;荣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项、教学创新赛一等奖1项;1名教师获评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学院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学科发展,紧盯国家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重大战略,在能源化工、环境催化、功能材料等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形成特色优势。学院现建有陕西省清洁化工冶金过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低碳能源高效利用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能源转化与增值利用陕西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西安市能源工程技术与环保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并拥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煤炭高效清洁转化及增值利用创新团队。
近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3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0余篇,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Smal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件。学院教师获全国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多位教师长期担任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或评审专家。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以“四航工程”为核心的学生工作体系——“化”未来领航、“学”思想导航、“化”梦想护航、“工”青春启航,系统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创新创业与生涯规划。
学院实施“学业导师制”“本科生强基计划”“四每工作法”等系列举措,学风建设成果显著。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英语竞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国家与省级赛事中累计获奖200余人次,多名本科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学院2个团支部获“全国钢铁行业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1名学生获“碑林区五四青年奖章”。
学院与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南京炼油厂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宝防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60余家单位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构建了“校企共育、供需互通”的就业资源体系,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2%以上,毕业去向质量稳居全校前列。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围绕“双碳”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构建了合作关系;着力拓展合作网络,与多所境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探索运行“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多国重点高校共建了联合实验室合作平台;派出多名师生赴海外进行短期实践、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新格局。
面向未来,化学与化工学院将持续聚焦绿色能源、碳中和、环境化工与功能材料等战略前沿领域,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研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加快建设“创新型、研究型、国际化、特色化”学院,为推动国家能源化工领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化工力量”。
更新日期:2025年10月

